五河雖地處偏僻的皖東北,但歷來文人雅士輩出,賦詩作對蔚然成風。晚清時期,一位張姓老秀才寫出了一副對聯(lián)的上聯(lián),想不到此后三十年才有人對出下聯(lián),堪稱一段佳話。
老秀才年逾花甲,閱歷豐富,學識廣博,經(jīng)綸滿腹。一天,他興致盎然的來到浮山,站在山頂極目遠眺,五河五條河流盡收眼底,河面上帆影點點,漁歌互答,天空云蒸霞蔚……,張老秀才不竟靈感萌動,口出妙語:“站浮山,看五河,五河五條河,淮、澮、漴、潼、沱。”
這里動詞、名詞、數(shù)詞俱全,而且又有地域和河流的名稱。老秀才把這上聯(lián)貼到縣衙門口,轟動了城鄉(xiāng),大家輾轉(zhuǎn)傳抄,一些文人墨客,縣衙官員,平民百姓紛紛作對。縣衙里有位管教育的官員,想以“三國”的蜀漢五虎將來對下聯(lián):“坐中軍,點五將,五將五虎將,關(guān)、張、趙、馬、黃?!?
但是,對聯(lián)是要求對仗工整,詞語不重復。數(shù)詞“五”不能再對“五”,眾人看了感覺還是不滿意。
從晚清到民國初年,三十年間多少人頗費思量,對出的下聯(lián)數(shù)以千計,老秀才總感不甚滿意。這年夏天,老秀才一病不起。老秀才彌留之際,兒子問父親還有什么意愿未了。老秀才說心里就是惦記著這下聯(lián)無人對出,死不瞑目。于是,他的兒子把上聯(lián)抄寫在一張紙上,貼到東城河邊的文筆峰寶塔上。說來事巧,剛貼上,天氣突變,一會兒電閃雷鳴,大雨傾盆。這時候,一位進城的農(nóng)村青年來到寶塔躲雨??吹竭@上聯(lián),又聽說老秀才死不瞑目,他便皺起眉頭思索起來。他思來想去,也想不出比較合適的句子來。突然,東北方向的空中,傳來“嗡嗡”的響聲,眨眼間一架飛機從寶塔頂上擦過。這位青年人觸景生情,靈感來了,對出下聯(lián):“坐飛機,游六洲,六洲六大洲,亞、非、澳、美、歐。”
下聯(lián)貼出來以后,圍觀的人們無不叫絕。兒子告知老秀才有人對出了下聯(lián),還念給他聽。老秀才從昏迷中睜開眼睛,微笑著,上氣不接下氣地說:“五邑(五河縣)……人才濟濟,后繼有人……吾走也……”說著就咽了氣。(胡輝 搜集整理)